上海战略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提升上海创新链供应链韧性
张亚军
面对全球创新链、供应链格局充满大冲突、大调整、大变革的严峻形势,美国通过实施供应链国家战略、前沿技术创新、行业标准引领提升全球创新链供应链掌控性;日本通过深耕关键环节、实施供应链多元化保障创新链供应链稳定性;深圳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增强创新链供应链创新性。上海应积极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升重点领域创新链供应链韧性。
一、国内外增强创新链供应链韧性的经验
(一)美国:以供应链国家战略、前沿技术创新、行业标准引领提升创新链供应链掌控性
一是建立评估机制。美国十分重视供应链的风险评估机制,从关键产品和材料及其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视角系统评估供应链和产业基础面临的风险,以及无法成功开发相关技术和产品所带来的供应链脆弱性程度,以有效应对各类内外部威胁。同时,将总体评估和针对性评估相结合,既包括评估广泛性威胁、漏洞和攻击等的潜在后果,也包括特定的威胁、目标和后果。例如,2018年9月美国发布《评估和强化制造与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弹性》报告,其中区分了10种风险类型,见表1。
表1 10种风险类型正威胁美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基础
资料来源:《评估和加强美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的弹性》报告,国防部工业政策办公室,2018
二是建立创新联合体。20世纪后期,美国建立了大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要分布在生物化工、材料能源以及通信信息技术等领域。美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目标设定大多较为宏观,而非针对某项专门技术,主要集中在产前技术研发阶段,而非技术商业化及产品开发阶段。例如高级电视研究中心(CATS)将联盟的目标设定为“推动并资助电视相关技术在本土的独立研究”。在组织模式方面比较灵活,一般有三种组织模式:政府引导联盟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和工业大学合作研究模式,在联盟治理结构上,多采取契约型治理方式,特别是在联盟发展后期,政府逐渐淡出,让联盟自发形成公司制管理,实现自我管理。
三是制定行业标准。美国企业在研发、知识产权、标准、战略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四者通过联动机制变成行业规则,形成技术壁垒,在这里企业扮演了一个“引链者”的角色,通过标准规则从源头主导和控制技术进步的方向和节奏,进而提升产业链控制力,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美国企业先行、他国企业跟随”的现象。以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为主导的美国标准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由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使用者主导标准化的活动,在美国就制定了超过10万个标准,且几乎都被批准为美国国标。美国善于将专利嵌入标准,这样所形成的技术壁垒会更加坚固,而且通过技术授权、认证许可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效应,以高通为例,高通一直在主要芯片标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其很大一部分利润来源就是技术授权。
(二)日本:以深耕关键环节、供应链多元化保障创新链供应链稳定性
一是深耕关键环节。日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上,日本企业在硅晶圆、模压树脂、键合引线、光刻胶等全球半导体重要原材料市场上占据了52%的全球市场份额。在芯片制造的15类关键设备中平均占据40%的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达到98%,涌现信越、日立化学、住友电木等一批领军企业。以硅片为例,日本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竞争优势体现在,日本承接了最先开创这一行业的美国企业的业务,是较早进入硅片领域的国家,日本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保持着自己的专利与技术壁垒,控制着行业内的人才与资金流向。
二是推进供应链多元化计划。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重创,日本政府宣布从108万亿日元的抗疫经济救助计划中,拨出2435亿日元贷款用于“供应链改革”项目,帮助本国企业将零部件生产线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转移回本土或转移至亚洲、非洲等多个地区,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日本将东南亚国家视为推进建设多元化供应链体系的重点区域,将医疗卫生、科技产业视为提升本土化生产水平的主要抓手,同时将供应链的过度集中化问题视为巨大的经营风险,积极将对华高度依存的制成品及零部件生产等回迁至日本本土,或实施分散化供应。
(三)深圳:以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增强创新链供应链创新性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2020年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百分之三十”,并在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的同时,大力引导其他社会基金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保证财政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二是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针对创新资源先天不足问题,深圳在创新生态圈建设方面的一大亮点就是培育大量的新型研发机构,该类型研发机构完全企业化运作,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血脉相连,以产业孵化和创新为导向,与市场及企业高效对接,其独特的创新模式带来各种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带动产业快速创新发展。
二、对上海的启示
一是制定创新链供应链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根据不同产业供应链的脆弱程度确定重点监测范围,快速定位具有安全隐患的节点,建立供应链安全预警体系。一方面,设立由政府、企业、产业、智库等组成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评估委员会,以规避各国法律对商品和技术的管制风险,并为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制定与产业发展实际相匹配的供应链安全预警指标。例如,借鉴美国2018年《评估和加强美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的弹性》中所列出的包括唯一来源、外国依赖等在内的供应链的10种风险形态,通过量化分析,识别并弥补供应链漏洞。
二是加强“隐性冠军”等企业培育,厚植“链主”发展土壤。企业是产业链的主体,要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加快培育一大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集中力量表彰一批坚守本领域、长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或“独角兽”企业,发挥其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要素的决定和支配作用。
三是以产业基础再造为抓手持续深耕,力争在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上海要倍加重视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发挥市场机制、政府支持与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以关键核心瓶颈突破为指引,聚力实施一批工业“五基”攻关项目。对接全市“卡脖子”领域、进口替代需求等产业升级趋势,重点延伸和引导发展新材料、传感器、高端装备、工业软件等关键支撑,填补产业集群链条空白。
四是加快推进供应链多元化,保障稳定的产品供应。依托长三角区域,围绕重点产业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发展、生产制造一体化的产业集群,保障重点创新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中日韩首次纳入统一区域协定的契机,加大与东亚区域的合作,引入更多的投资项目与总部功能,促进上海与日韩重点产业建立全面紧密的协作关系。
五是完善多元创新平台,加快实现硬核技术突破。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技术生态,完善各类企业技术平台,加大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譬如,鼓励重点领域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供应商、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及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并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和国家专项任务,加大对前沿探索类、先导性、重大工程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
六是提高“上海标准”显示度,增强国际竞争话语权。强化标准政策在引导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标准化体系,鼓励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标准制定。积极培育第三方标准评估认证机构。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赢得“上海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张亚军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
资料来源:澎湃网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459041
收录时间:2024年05月31日